新闻中心back

image.png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山西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引领作用,锚定河湖管理与保护高质量发展目标,精准发力、多管齐下。连续4年颁布省总河长令,构建起“问题整治—全面推进—巩固深化—专项攻坚”的递进式政策链条,全方位推动全省幸福河湖建设,河湖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image.png

山西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达1000余条。受自然气候影响,多数河流为季节性河流,长年有水的河流较为稀少。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山西省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盘子”,进行顶层设计与高位推动,积极探索缺水地区幸福河湖建设的特色路径。

2023年,山西省接连印发《关于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并设定了全省幸福河湖建设的近、远期目标:到2024年,以县域为单元,确保50%的县(市、区)至少建成1条(个)幸福河湖(含水库);到2025年底,全省幸福河湖初具规模,基本达成“百县百河(湖)”建设目标;到2030年,推动全省河湖面貌全面提档升级,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愿景。

同年,山西省《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幸福河湖建设导则》正式出台。《工作规范》对河湖长制的组织体系、主要任务以及河湖长履职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确保河湖管理责任层层压实。《建设导则》则从水安澜、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等多个维度,对幸福河湖建设的内容与基本要求进行规范,为幸福河湖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2024年,山西省发布河湖长制工作要点,深入推动各级河湖长和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并将幸福河湖建设纳入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2025年,山西省制定《河湖长制工作成效评价导则》《幸福河湖评价导则》,前者构建起包含7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精准衡量河湖长制工作成效;后者对幸福河湖评价的总体要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后续幸福河湖的实施和评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渠性英表示:“这4部省级地方标准分别于2024年1月7日和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为科学、客观、系统推进全省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image.png

初冬时节,长治市沁县故县镇里庄村的绛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沁县段保护修复工程进入全面收尾阶段。作为山西省首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试点,这一惠及民生的生态工程正稳步兑现“水清岸绿”的承诺。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建立并动态管理幸福河湖项目库,构建“储备一批、建设一批、达效一批”的幸福河湖项目滚动机制,对具备条件的河流和湖泊,优化项目申报、评估流程。目前,已有155条河湖申报资料入库,2024年建设的62条幸福河湖已完成省级综合评价,2025年建设的42条幸福河湖也进入验收阶段,幸福河湖建成长度达2700余公里。长治绛河、朔州七里河、晋中昌源河、晋城获泽河4条河流,分别于2024年和2025年成功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名录。
立足全省实际,山西省同步推进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印发《山西省母亲河名录》,制定《山西省推进母亲河复苏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优先将各市县母亲河打造成幸福河。2024年,山西省“复苏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的做法获得水利部充分肯定。
在创新河湖管护机制方面,“十四五”以来,山西省不断稳固“河湖长 + 河湖长助理 + 河湖员”模式,有效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同时,拓展“河湖长 + 民间河长”体系,持续举办“保护母亲河 共建幸福河”“清河净滩”等巡河护河系列活动,推动爱河护水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民间河长牛一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8年前的初中生小河长,到大学期间的高校青年河长,再到如今的太原虎峪河民间河长,她见证了虎峪河水质从微好到更好的全过程。“我们民间河长与官方河长紧密配合,共同为建设幸福河湖贡献力量。”牛一萱说道。
山西省建立并强化河湖问题整改跟进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十四五”以来,通过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下发提醒函和督办单、通报约谈等方式,实现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推动一批历史遗留重难点问题顺利完成整改。同时,深化落实“河湖长 +”工作机制,依托“河湖长 + 检察长 + 警长”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公益诉讼检察三方合力,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活动。
山西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构建“专家引领 + 平台支撑”双轮驱动培训体系。一方面,邀请权威专家开展培训,提升从事幸福河湖建设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成立山西省河湖长学院,打造集培训、研究、宣传“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持续为全省幸福河湖建设培育专业人才,形成长效智力支撑。


image.png

11月19日,太原市晋阳湖公园阳光明媚,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的植被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不时有游客驻足湖边拍照留念。

曾经作为太原第一热电厂晾水池的晋阳湖,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进程中,实现了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华丽蝶变,成为太原市重要的生态水域和城市名片。今年9月,太原市河湖长制主题公园在晋阳湖公园开园,为全社会普及河湖保护知识、凝聚河湖保护合力搭建了崭新平台。
建设幸福河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协同推进治水、治岸、治绿工作。“十四五”以来,山西省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幸福河湖示范标杆,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汾河作为山西的母亲河,全长716公里,流经太原市188公里。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宣传接待科负责人郭凡介绍,近年来汾河太原段开源节流,推动水量丰盈起来,城区蓄水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达3000万立方米;精准治污,推动水质改善,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Ⅲ类标准以上,优良水体比例达83.33%;加强生态修复,推动风光美化。“鸟中大熊猫”黑鹳等165种鸟类和“活体水质检测器”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纷纷选择在汾河栖息。
汾河流经临汾市境内长度为161.53公里。临汾市实施水岸同治、生态修复、文化赋能三大行动,推动汾河临汾段从“生态短板”转变为“幸福样板”。如今,霍州市南涧河入汾口湿地、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汾河文化生态景区、襄汾县豁都峪入汾口湿地等生态修复区域,已成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
榆社县云竹湖治理着力打造山水生态游、地质科普游、历史文化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探索推动休闲、运动、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乡村游的兴起。位于云竹湖北岸的偏良村三面临水,村民利用闲置房屋打造高标准民宿,建设生态采摘园、偏良码头,修复中共榆社县临时委员会旧址,形成了集生态采摘、休闲观光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今年3月,2024年省级幸福河湖名单公布,太原市娄烦县涧河等62条(段、个)河湖(库)被评选为山西省首批幸福河湖,其中达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标准的河湖(库)分别为25、25、12条(段、个)。
随着《山西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实施,“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将在三晋大地越来越多地呈现,幸福河湖将持续润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



Copyright 2015-2023
山西扶摇而上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6409号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