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法院审理认为,不能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的指控。 8月1日,武汉大学宣布:学校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
武汉大学网站截图
这起持续发酵两年多的校园事件,以2023年7月11日女生杨某在图书馆自习时指控邻座男生肖某某“性骚扰”为起点,历经网络举报、校方处分、司法审判、学术质疑等多重转折,最终演变为一场涉及法律认定、程序正义、网络暴力与学术诚信的公共事件。以下从事件脉络、核心争议、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展开梳理:
一、事件脉络:从个体指控到全民热议
指控与举证(2023年7月-10月)
杨某称肖某某在图书馆自习时“隔着裤子自慰”,并提交5段视频、两封道歉信及录音作为证据。视频显示肖某某左手多次伸向裆部摩擦,道歉信中承认“做了下流的事”。
肖某某家属反驳称其因特应性皮炎长期抓痒,并提交医院诊断证明。同济医院、协和医院5名专家论证指出,肖某某动作不符合自慰特征,更可能是无意识挠痒。
校方处理与舆论失控(2023年10月)
武汉大学在事发两天后发布通报,以“存在不雅行为”为由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但未明确具体违规事实,引发“处分依据不足”的质疑。
双方信息泄露导致网络暴力升级:肖某某照片被制成遗像,全家遭辱骂,其祖父因网暴心梗离世;杨某则被质疑“利用性别议题制造受害者叙事”,其社交媒体高调宣布“保研成功、赴港读博”进一步激化矛盾。
司法审判与学术质疑(2025年7月-8月)
2025年7月25日,武汉市经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杨某全部诉求,认定肖某某行为无性暗示且未针对特定对象,不符合性骚扰要件。
舆论焦点转向杨某学术诚信:其硕士论文被曝存在虚构法律、篡改数据、模型造假等问题,香港浸会大学收到海量投诉要求复查其博士资格。
8月1日,武汉大学宣布组建专班,全面复核肖某某处分及杨某学位论文,但未公布具体时间表。
二、核心争议:程序正义与证据困境
校方处分是否合规?
武汉大学在未充分调查取证、未给肖某某申辩机会的情况下仓促处分,被指“为舆情降温的应急措施”。法院判决后,校方仍未撤销处分,引发“有错不纠”的批评。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评价:“公共空间无身体暴露、无接触、无偷拍,却不依不饶毁人名誉,这是越界。”本案中,肖某某行为发生在开放场景,双方无交流,无法证明针对性意图。
律师指出,非接触性骚扰举证难度高,需避免“误判引发连锁反应”,呼吁完善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
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
肖某某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自杀风险评估达80%;杨某则被指“诬告零成本”,暴露司法举证难点与舆论审判的冲突。
专家呼吁建立“网暴取证绿色通道”,明确首发者、扩散者责任,避免“法不责众”。
三、社会影响:高校治理与公共信任的双重考验
武汉大学在事件中“重处罚、轻调解”,未能通过心理辅导、第三方调查化解矛盾,导致学生直接暴露于网络暴力。
3000余名校友联名要求校方撤销处分、追责学术不端,凸显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
杨某论文造假仍获学位,折射导师审查、盲审机制失效。武汉大学需回应“学术监管形同虚设”的质疑,重建公信力。
事件中“性别对立”情绪被放大,部分网民将个体矛盾上升为群体攻击。法院判决重申“以事实为依据”,为类似案件提供司法范本。
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罗生门”,更是对高校治理、司法认定、网络伦理的全面检验。武汉大学需以“全面调查复核”为契机,撤销不当处分、严惩学术造假、完善性骚扰防治机制,方能回应公众“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的朴素期待。而如何避免“小作文诬告”消耗社会信任,则需法律、教育、舆论场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