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back

近年来,婚恋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催生了庞大的婚介服务需求。然而,在市场繁荣的背后,一些违法犯罪的暗流悄然涌动,给不少人的幸福憧憬蒙上了阴影。

婚介市场乱象丛生,法律亮剑正当时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在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期间,检察机关就办理了涉及婚介行业的犯罪案件,涉案人员多达 1546 人。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受害者的痛苦与无奈。

一些不法分子瞅准婚介市场的“商机”,披着“正规资质婚介所”“职业媒人”的外衣,精心策划骗局。他们利用人们对婚姻的渴望,编造虚假信息,骗取钱财。个别婚介机构更是胆大妄为,公然违法从事涉外婚介业务,全然不顾相关规定。国内婚姻介绍机构及其他单位明确被禁止从事或变相从事涉外婚姻介绍业务,但在高额中介费的诱惑下,他们将法律抛诸脑后。

此外,部分婚恋网站也未能独善其身,沦为犯罪分子的引流工具。它们对注册会员信息审核流于形式,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得以虚构身份,在婚恋平台上肆意行骗。

目前,我国婚介机构注册成立门槛较低,缺乏前置性审查。虽然对婚介服务人员从业资质有推荐性国家标准,但并非强制要求。这就导致一些不具备专业素养和道德底线的人混入其中,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面对这些乱象,检察机关明确表示将依法能动履职,加大对婚介行业的整治规范力度,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彩礼习俗争议不断,传统与现代需平衡

除了婚介市场的乱象,彩礼问题同样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彩礼,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争议的漩涡。

在我国古代,彩礼和聘礼有着明确的区分。聘礼是男方给予女方的财物,会成为女方的婚前财产,女方通常还会以丰厚的嫁妆带回夫家。即便日后婚姻出现变故,嫁妆一般也归女方所有,聘礼则留存于夫家。而彩礼在过去多与纳妾相关,给予女方父母后,女方往往不会带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彩礼风俗差异愈发显著。部分地区的彩礼数额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买卖婚姻的嫌疑。女方父母收取高额彩礼后,女方仍需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与传统观念中女方嫁入夫家便与娘家关系疏离有所不同。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去给予聘礼若未完成婚姻程序,与女方发生性关系是不被允许的;而给予彩礼,却在某些旧时观念里意味着对女方一定程度的人身处置权,这种观念显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为了保护妇女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防止过高彩礼损害女方权益,法律规定结婚后离婚时彩礼一般难以退回,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法院才会酌情支持部分返还。但这一规定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钻了空子,利用彩礼骗婚的现象日益增多。一些人收取彩礼后迅速离婚,以骗取钱财,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和婚姻秩序。

司法行动刻不容缓,共筑婚姻美好未来

针对彩礼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积极发声,发布第二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明确表示要严厉打击婚骗行为,对闪婚服务进行规制。有观点认为,对于彩礼的返还以及彩礼诈骗的打击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绝不能让彩礼成为无需承担任何义务就能轻易获取的财物。

在国外,如荷兰,索要彩礼甚至可能构成刑事案件。这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我国,彩礼的认定、返还等法律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梳理和完善,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相关标准,避免社会规则被过去的陋俗过度束缚。

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谐。整治婚介市场乱象、规范彩礼习俗,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持续发力,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让婚恋市场回归纯净,让每一对新人都能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开启幸福的婚姻生活。同时,广大民众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婚姻环境。


声明 | 发布内容仅供分享普及,若有错误或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感谢各位的支持


Copyright 2015-2023
山西扶摇而上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6409号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