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back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后,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早已屡见不鲜。不管是火山喷发,还是暴雨洪涝导致的泥石流,总而言之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犹如蚂蚁一般会显得特别的渺小。

就拿最近我国发生的两次自然灾害来说,一次是发生在郑州,滔天洪水席卷了整个郑州;而另外一次就是目前发生在山西的暴雨导致的洪灾,很多网友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山西地处内陆,即使是遭到了强降雨,多地的降雨量也才刚刚突破200毫米,为何地面塌陷、桥梁被冲毁等灾害这么严重呢?

图片 58.png

图为山西受灾画面

山西的暴雨

这次,山西出现的强降雨量从10月2日晚上八点到10月6日晚上八点,太原累计降雨量突破了100毫米,而晋中西南部地区突破降雨量200毫米。可以说山西的降雨量其实并没有很大,小的时候就算是发水没过了膝盖,只要雨停了用不了多久水就会被排净,可山西这次就不一样了,近上万余人被转移,126余座矿山关停,这又是为何呢?灾害会如此暴躁呢?

图片 59.png

1、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容易引发山体滑坡

山西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地处于太行山与黄河中游峡谷之间,屹立于华北平原的西侧,通常山西会被人们认为它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而实际上整个山西它的主体却是一个黄土覆盖起伏比较大的山地型高原。

整个山西省境内,地形多样,但多数都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会出现山体滑坡的情况,只有在外界刺激下才会出现山体滑坡等情况。这一次山西出现了大规模的强降雨,容易使土壤饱和,最终导致山体出现了滑坡等情况。

 

图片 60.png

图为山西的地理环境

2、黄土广布,地面侵蚀严重,容易发生塌方

山西的主要地貌是黄土高原堆积而成,所以在它蜿蜒起伏的地势中,黄土成为了主要连接的载体,这也造成了山西地面容易出现强烈侵蚀的情况。尤其是遭到这次暴雨的冲击后,地表的岩层和土体受到雨水的侵蚀,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向下陷落的情况,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种塌陷的地质动力现象,最后导致路面容易出现塌陷的情况。

图片 61.png

3、山西省的地势与河流不利于排涝

从地势来说,山西省的地势是中间低,两边高,西部和东部分别是吕梁山、太行山,中间是盆地。而山西省境内的河流主要是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以及汾河河流。以往山西的降水量非常少,即便是有强降雨也是非常短暂的,出现的雨水会沿着中部盆地流入汾河然后最终注入黄河,但此次山西的强降雨量波及范围非常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而这种中间低,两边高的地势不利于河流排涝,久而久之就引发了区域性洪涝灾害,而且比郑州更为严重。

图片 62(1).jpg

图为山西省的地势图

二、山西省以前是否出现过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在明清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山西省不仅是旱灾频发之地,也是洪涝灾害发生多的地方。在明清时期,山西有很多小型盆地,每年都会在夏末初秋时期,发生强降雨。可以说在当时,山西上半年和下半年是旱灾和洪涝交替发生的。明清时期,皇宫贵族为了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为了保证木材质量,工人们选择到山西进行乱砍乱伐,即使是路途遥远,但只要能够保证皇宫建筑所用的木材是上等的木材就足矣。

除此之外,在当时其他省份的难民为了稳定生活,也都纷纷涌入山西省,人口加剧后,生活所需就会出现上涨,所需要的木材也是越来越多,渐渐的山西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在遇到大规模降雨后,就容易引发山洪。

图片 63.png

三、如何解决山西省境内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1、针对特殊地势,植树造林

针对山西省的特殊地质,我们可以采用植树造林的方式防止雨水对地质的破坏。没有植被覆盖的泥土势必容易出现被雨水冲刷的情况,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田地毁坏,房屋倒塌的危险。所以想要控制水土的流失,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是植树造林,通过植被紧紧牢固抓住松软的土壤,防风固沙,只有有效的改善这种生态环境,才能实现降低洪涝灾害。

图片 64.png

2、减少煤矿过度开采

我们都知道山西省是全中国煤矿最多的大省,近几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不断开采煤矿,然而煤矿过多也会适得其反,过度开采就容易让地下变成空壳,破坏地质岩层,一旦出现强降水,土壤就容易被侵蚀,出现路面塌陷等情况。尤其是一些盲目开采及滥采等不合理行为,加之爆破等一些震动因素,使得地面顶板较薄之处极易塌陷。

图片 65.png

不管是郑州爆发的洪涝灾害,还是山西爆发的洪涝灾害,对于国人而言,这是大自然为我们彻底敲响的警钟,从此时此刻起,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地球中的生态环境是尤为重要的,防止过度开采,倡导低碳环保生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长治久安的在地球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我们依旧对自然灾害视而不见的话,最终的悲剧将是彻底失去我们共有的美丽家园,地球上不再有人类。

 


Copyright 2015-2023
山西扶摇而上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6409号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635号